招生咨詢電話:0376-3775858 0376-3792223
就業咨詢電話:0376-3775858 0376-3792223
學校地址:信陽市平橋區平橋大道1818號(職教新城校區)
招生咨詢電話:0376-3775858 0376-3792223
就業咨詢電話:0376-3775858 0376-3792223
學校地址:信陽市平橋區平橋大道1818號(職教新城校區)
記者日前在上海采訪時發現,無論是在市應急管理局辦公區,還是在基層防災減災社區宣傳欄,都有一個圓形標識格外醒目。這就是“上海應急”形象標識(見上圖)。
上海應急職業精神
忠誠守護暖民心
精準堅韌解民憂
善戰善成保民安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從2021年9月啟動“上海應急職業精神”研究專項工作。經過三下三上廣泛征求意見,同年12月底,該局發布21個字的“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和“上海應急”形象標識,并推廣使用。
21字凝煉應急干部精氣神
“上海應急職業精神”被凝煉為三句話,共21個字:忠誠守護暖民心,精準堅韌解民憂,善戰善成保民安。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桂余才為記者逐句解釋了其含義。
忠誠守護暖民心。這句話主要表達上海應急人的思想政治站位。“忠誠”,是應急人最核心的政治品格,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守護”,是應急管理最本質的職責使命,時刻與人民守望相助,堅決守護城市安全。“守護”,也是守“滬”,上海應急要全力保障上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安全運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暖民心”,通過應急人的忠誠守護,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體現上海城市的安全溫度,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準堅韌解民憂。這句話主要表達上海應急人應當具備的科學工作方法和意志品質。“精準”,是上海城市管理工作中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涵,也體現著上海應急管理的行業特質和職業追求。“堅韌”,是上海應急人優秀的意志品質,體現著應急人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執著追求,也體現著將上海打造成為“韌性城市”的愿景。“解民憂”,通過應急人的精準堅韌,排除安全風險隱患,救民于水火之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消除安全上的后顧之憂。
善戰善成保民安。這句話主要表達上海應急人的堅定工作追求。“善戰”,代表著上海應急人勇擔使命、善斗風險、敢于勝利,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善成”,就是要堅持干一件事成一件事的目標追求,久久為功、善始善終,堅決守牢城市安全底線,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保民安”,通過應急人善戰善成,建設城市靚麗的天際線,守牢城市安全的地平線,為上海這個超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這三句話排比呼應,突出“民”字,是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動體現,是應急管理事業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也是上海應急職業精神的情感向度。“暖”“解”“保”三個動詞,生動地表達了應急人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反映了應急人始終不變的初心和所肩負光榮使命的勇毅擔當、篤實堅韌、砥礪奮進。
“上海應急”形象標識畫面呈圓形,整體造型像一只眼睛,體現著上海應急人著眼全局、日夜不輟,始終為市民值守、為城市站崗。內圈以精致的上海地標建筑天際線手繪圖案突出地域屬性;紅色定位標記既體現上海“黨的初心始發地”的紅色印記,又展現上海應急人忠誠守護、精準堅韌、善戰善成的使命擔當;上海應急縮寫SHEM既融入城市靚麗的天際線,又展現守牢城市安全的地平線。邊圈內寫有上海應急職業精神三句話及上海應急管理的英文名稱,體現了上海應急人的職業精神追求。
深刻理解把握四個關系
為什么要組織上海應急職業精神的研究?桂余才介紹,2021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授旗致訓詞三周年,也是上海市應急管理局組建掛牌三周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書記就建局三周年專門作出批示,對應急管理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2021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出臺,要求把安全作為城市軟環境的硬指標,構筑城市安全預防體系,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韌性、過程韌性、系統韌性,強化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市民的安全感,使上海始終位于全球最安全城市前列。
為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不辜負黨和人民寄予的厚望,進一步彰顯上海市應急管理系統的價值取向,激勵上海應急管理系統廣大干部堅決扛起守牢城市安全底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政治責任,上海市應急管理局決定組織“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專題研究。
2021年9月,上海市應急管理局成立專門課題組,局長馬堅泓任組長。課題組還邀請了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共同參與研究。
桂余才強調,提煉“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必須把握好“四性”。
一是把握好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已經深深鐫刻在應急人的心里,指引廣大應急管理干部職工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全力守護人民安全。研究提煉“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必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的統攬性,將其自覺轉化為應急人職業精神的準則要求。
二是把握好與應急管理職業特點的關系。“全災種、大應急”的職能使命決定了應急戰線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應急值守,隨時可能面對極端情況和生死考驗。研究提煉“上海應急職業精神”要突出應急職業的特征性,突出應急人在災難來臨時為生命逆行、為安全守護,面對可能發生的安全挑戰,心有定力、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堅韌不拔等職業特質和意志品格。
三是把握好與上海地域特色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研究提煉“上海應急職業精神”應堅持上海地域的特色性,努力踐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
四是把握好與原上海安監系統職業精神的傳承。原上海市安監局在2010年曾提煉出“關愛生命、思危求進、公正廉明、篤實卓越”的上海安監系統“綠十字”精神。研究提煉“上海應急職業精神”應注重傳承性,延續原安監“綠十字”精神。
三下三上凝聚思想共識
課題組成員、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宣傳培訓處處長張全有向記者具體介紹了“上海應急職業精神”三下三上的提煉過程。
第一輪,課題組組織全市應急管理系統干部進行大討論,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工作調研和專題研討會。這一輪共收集了上海應急職業精神概括59條,形式從兩字組合到七字組合不等,內容包括核心職責與核心能力、全面專業素質技能、崇高使命感與職業道德、嚴格的職業行為規范、精神面貌與意志品質、應急管理工作者形象描摹等六類。
第二輪,課題組從59條海選精神概括中遴選了8條具有典型意義的表述,在全系統再次組織討論。同時,課題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新一輪意見的征集,共收到572人的反饋意見,新征集84條新的職業精神概括。
第三輪,課題組面向社會征求咨詢意見建議。10月下旬,課題組組織專家座談會,邀請了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執行主任、教授董幼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滕五曉,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韓廣華等進行研討,同時繼續到區應急管理局征求意見。
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孫建平回憶,上海市應急管理局曾先后三次征求意見。在參與市局研討會前,他也專門組織校內學者專家開展研討,并向課題組提供了兩組職業精神概括。第二輪征求意見,孫建平重點推薦了“堅韌”一詞,并闡述其重要性。第三輪主要是參與了“上海應急”形象標識的投票,并給出了相關意見建議。
上海社會科學院專家王冷一在參與市局研討會前,就“上海應急職業精神”第一輪討論成果形成的8條候選表述,利用上海社會科學院資源組織征求意見。結果顯示,二字表述形式區別度低、不便記憶是共識。大家普遍建議研究提煉的最終表述要能朗朗上口、入腦入心,并形成一定的社會效應。
課題組同時開展了對“上海應急”形象標識優化的工作。經過對三下三上中“上海應急”形象標識優化意見的收集梳理、與兄弟省市形象標識的分析比照,課題組反復討論商研,先后對“上海應急”形象標識進行了六輪優化、40多次修改。
第一輪優化,是在原有圖案基礎上,將上海地標建筑天際線立體化,去掉地平線建筑倒影,嘗試增加方形的外圈,右上角以篆刻展示“應急職業精神”文字表述的形式。
第二輪優化,嘗試將上海地標建筑天際線進行進一步立體化處理,增加藍色圓形外圈,內置“上海應急職業精神”表述和上海應急管理的英文。
第三輪優化,嘗試在標識中增加綠色或藍色的雙手圖案,象征安全和守護;嘗試結合勞動安全衛生綠十字標識增加綠色齒輪外圈。
第四輪優化,嘗試使用陸家嘴地區5幢地標建筑的精致手繪圖,進一步描摹上海地標建筑天際線,優化藍色外圈及SHEM英文縮寫,使整體風格更加統一。
第五輪優化,嘗試繪制金色外圈,象征“金盾”守護。嘗試將紅色定位標識改為愛心形狀,進一步優化手繪圖,去掉港務大廈,讓建筑統一成從浦西看到浦東的角度。
第六輪優化,進一步優化四幢標志性建筑,恢復紅色定位標識,優化藍色外圈,確定以SHEM作為上海應急管理英文簡寫,優化倒影,整體更加美觀大方。
上海應急系統的廣大干部職工普遍認同研究成果,認為總結提煉出的“上海應急職業精神”,表述內涵深、有特色、容易記、喊得響,經過優化的“上海應急”形象標識更有內涵,更加美觀大方。桂余才表示,上海應急系統抓住研究提煉應急職業精神的時機,進一步宣傳應急職業文化,認同應急職業價值,廣泛凝聚社會共識。
金山區應急管理局黨委組織集體學習,大家一致認為“上海應急職業精神”站位高、立意高、寓意高。徐匯區應急管理局的干部職工還重點對于后續如何加強“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宣傳和“上海應急”形象標識的統一規范使用提出了意見建議。
加強宣傳推廣統一規范使用
“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和“上海應急”形象標識的確立,是上海市應急系統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授旗訓詞精神、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集體智慧結晶。2021年底,上海市應急管理局正式對外發布,要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對其加強宣傳推廣,做到“四個進入”——進入黨史學習教育、進入黨日活動、進入應急文化、進入媒體宣傳,對內凝心聚力激勵工作,對外宣傳應急樹好形象,切實提升上海應急在全社會的知曉度和影響力。
馬堅泓表示,要大力發揚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將其作為自覺踐行重要訓詞精神、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重要指引,作為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內在要求和生動體現,作為外樹形象、內筑文化、凈化風氣、鼓舞士氣的有力抓手。
“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和“上海應急”形象標識代表的是上海應急系統的職業價值追求和形象,目前已廣泛使用在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辦公場所、辦公用品以及工作活動中。
虹口區應急管理局局長田飛認為,提煉上海應急職業精神是不斷提升應急管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他們非常重視在職工隊伍建設中強化上海應急職業精神教育。長寧區應急管理局青年干部則在去年舉辦的第一屆長寧區“凝青杯”青年英才挑戰賽中,用微電影的方式來詮釋21字上海應急職業精神,贏得了觀眾和評委的好評。
國際應急管理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柴俊勇為上海市應急管理局的工作點贊。他認為,研究和提煉“上海應急職業精神”提高了應急宣傳工作的層次,上升到了應急文化的層面,是一項大大提升應急管理系統凝聚力的工程。
孫建平則表示,上海是座超大型城市,人口密集、要素集聚、企業市民訴求多元。上海市應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挑戰艱巨復雜。而上海應急職業精神彰顯了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點明了應急工作的方式方法,讓每個應急人對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行為導向更清晰,目標任務更具體,能夠在艱巨復雜的挑戰面前凝心聚力、砥礪前行。